制備金屬基復合材料零件,需對預制的金屬基復合材料件進行深加工,即二次成形加工和切削加工。由于增強材料的添加,金屬基復合材料的深加工并不輕松,如陶瓷纖維、晶須、粉末等增強物硬度大且耐磨,使金屬基復合材料的切削加工很困難。
不同金屬基復合材料工件的加工要求和難度千差萬別,連續(xù)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工件一般在復合過程中就完成了成形過程,僅進行少量的深加工即制成了工件;而短纖維、晶須、粉粒增強的預制件,則宜采用鑄造、塑性成形、焊接、切削加工等深加工制成所需的成品工件。
在工業(yè)生產中,鑄造是一種非常通用的成形工藝。該工藝成本較低,可一次形成大而復雜的工件,設備較簡單,適宜規(guī)模生產,是近期研究較多、發(fā)展較快的復合材料成形工藝。常用于生產有色金屬鑄件的鑄造工藝均可用于制造粉粒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PRMMCs)鑄件,但由于增強粉粒的加入改變了金屬熔體粘度、流動性等,高溫時還可能發(fā)生增強粉粒與基體金屬之間的化學反應、顆粒沉降等問題。因此,在確定工藝和選擇參數時,必須顧及金屬基復合材料的特點,對現(xiàn)有鑄造工藝作適當的改進。
按照增強材料和金屬熔體混合方式的不同,鑄造工藝分為攪拌鑄造、正壓鑄造和負壓鑄造等。
攪拌鑄造
攪拌鑄造工藝有兩種:液態(tài)機械攪拌法和半固態(tài)機械攪拌法。液態(tài)機械攪拌法是以攪拌器的旋轉運動使增強材料均勻地分布于基體熔體中,然后澆注成形。該工藝的優(yōu)點是設備簡單,操作方便。但要使它們分布均勻也非易事,缺點是熔體的吸氣性嚴重。
半固態(tài)攪拌法是利用合金在固液溫度區(qū)間經攪拌后得到流變性質,將增強粉粒攪入半固態(tài)熔體中,依靠半固態(tài)金屬的粘性來阻止增強粉粒因密度差而浮沉來制備復合材料。此法可制得增強粉粒均勻分布的復合材料,不過只適用于有固液相溫度區(qū)間的基體合金材料。
正壓鑄造
可按加工方式,將正壓鑄造成形分為擠壓、鑄造和離心鑄造。擠壓鑄造是按零件形狀制備增強物預制體,將其置于鑄型內,在重力下澆入液態(tài)金屬或合金,熔體在壓頭作用下滲入預制體。中國已用此法制得增強物分布均勻、組織致密、無缺陷的鋁-石墨復合材料及鑄件。
離心鑄造法是在離心力作用下將金屬熔體滲入增加材料間隙形成復臺材料產品的工藝,日本科學家松下潤二用此法制得鋁-硅基石墨增強的復合材料制品。
負壓鑄造
此法有兩種:真空吸鑄法和自浸透法,都需要制備增強物預制體。真空吸鑄法是將預制體放入鑄型后,將鑄型一端浸入金屬熔體中,而將另一端與抽真空機相連,將金屬熔體吸入預制體內。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成功地用此法制得了SiC/Al復合棒材。
自滲透法原理是破壞金屬熔體表面的氧化膜以改善熔體與增強粉粒的潤濕性,借助預制體內的毛細管作用使金屬熔體進入增強材料間隙。這兩種工藝都要求增強材料在基體中分布均勻,材料在加工過程中具有高的利用率,工程消耗小,具有后續(xù)處理及加工量少、生產成本較低的特點。